
“如果真要查起來,可能家家酒店都有問題。”一位五星級酒店工作人員閑聊時透露出對酒店品質下滑的擔憂。最近,有媒體爆出深圳多家酒店泳池水質不達標的丑聞。深圳市衛生監督機構公布的全市擁有場所水質檢驗報告中顯示,檢出包括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深圳華東假日酒店、深圳福朋喜來登酒店等數家酒店在內的游泳場所細菌總數項目不合格。
不檢不知道,一檢嚇一跳。酒店軟硬件方面的質量問題日漸浮出水面,以貴得有理,標榜安全的品牌酒店們真的這么安全嗎?如此高品質嗎?酒店質量的監管由哪個部門直接負責?監管工作是否到位?隨著酒店行業發展越來越迅速,這些問題不得不引起正視。
在相當多消費者眼中,五星級酒店的品質應當最高,硬件最完備,服務最到位,正因為如此,它的高價才能得到市場的認可。而星級飯店的復核工作則是通過明察暗訪的方式,來考評這種品質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一旦出現嚴重的下滑,或者硬件上亟待升級改造,酒店就有了被“摘星”的風險。但事實上,我們很少看到因軟件嚴重不到位而被摘星的飯店,這或許正意味著軟件方面的監管并未真正建立起來。
體面的星級飯店,至少在安全上是有保障的,這種觀念似乎已經植根于不少消費者的腦海中。如果連五星級飯店的品質都不值得信賴,其他地方的就更不堪忍受了。這樣的邏輯也讓質監部門對星級飯店客房、餐飲以及其他硬件設施的品質監管掉以輕心,客房的空氣指數是否達標?泳池水質是否達標?餐具衛生是否達標?這些檢查是否真正做到位了?還是只是浮于表面做做樣子?所幸的是,在最近的曝光中我們找到了答案。而諷刺的是,在人們誤以為這些光鮮場所一定能提供最優質最奢華的服務品質時,其實它們連最基本的安全要素都未具備。
監管應該從何入手?實際上并不乏對酒店質量監管的機制,也不乏社會輿論及住客的直接監督。筆者認為,目前仍缺乏強有力的懲罰制度,以致不少酒店習慣性逃避、遮掩問題,毫無改進。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在酒店業的競爭生態中,這條規律同樣適用。隨著越來越多消費者對酒店消費的認識不斷加深,自然而然對酒店的品質高下與否越來越有辨識力。當商務和休閑旅游經濟發展齊頭并進的當下,我們不能否認不少酒店的確填補了市場的空白,拉動了消費,作為硬件配套,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當酒店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也是時候放慢腳步關注到酒店質量上來,因為它們遲早要曬在陽光下,攤開真實面目,接受來自消費者和市場的真正考驗。
周人果
當酒店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是時候放慢腳步關注到酒店質量上來,因為它們遲早要曬在陽光下,攤開真實面目,接受來自消費者和市場的真正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