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有近20家酒店集團與業主談判并取得實質進展
空中鳥瞰海棠灣
本報三亞11月16日電(記者吳鐘斌)正在全力建設中的“國家海岸”三亞海棠灣引起了世界知名酒店管理集團的密切關注,至今已有近二十家集團與業主方談判并取得實質性進展。如此多的酒店集團同時聚焦一個區域,在中國旅游業格局中也引起廣泛關注,被業界稱為“三亞現象”。
海南日報記者從海棠灣管委會獲悉,首批建設的十幾家酒店,除個別業主是自行管理外,已確定的管理品牌包括:凱賓斯基、朗豪、索菲特、康萊德、逸林希爾頓、菲爾蒙、君悅、喜來登、豪華精選、香格里拉、萬麗等,相當部分是首次進入海南。
按照“國家海岸”的規劃與定位,進入海棠灣的必須是高端項目,進駐酒店必須是5星級以上的。業主與管理品牌的談判是一個艱辛且漫長的過程,中國希格瑪公司有限公司屬下的三亞長島旅業有限公司在海棠灣建設兩家酒店,分別是喜來登和豪華精選,均是喜達屋集團的品牌,從談判到最終確定也花了一年多時間。
長島公司副總經理馮志斌說,業主與管理公司的談判就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必須經過多輪談判,通常只有確定管理品牌后,才能進行后續的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等重要事項,否則很多基礎性的設計工作不合管理公司要求只能重來。
長島與酒店品牌的談判是從2007年開始的,先后接觸了12家不同的公司,當年底即與喜達屋集團簽署了合作意向,但最終簽訂合同是今年5月份。據了解,業主與管理公司簽署的是一攬子合同,包括管理合同、技術服務合同、統籌服務合同、品牌使用合同等。馮志斌說,合同簽訂后,從設計開始,管理公司通常會全程介入,直至符合酒店開業標準。談判過程非常細,很費時間。
海棠灣一些業主說,由于建設時間集中,往往同一家管理公司會同時與幾個業主談判,造成管理品牌要價“水漲船高”。但確定品牌后,業主在酒店經營過程中只管預算與收入,管理細節不會過多干涉。
業界認為,在世界范圍內,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吸引了全球知名酒店品牌。近些年,這些品牌競相進入中國,在中國掀起一輪新的“跑馬圈地”運動。而且,三亞依托迅猛發展的旅游業,已成為中國酒店業的重鎮,更是酒店品牌競爭的重中之重。
據了解,談判過程就是個利益分成的博弈,但無論如何博弈,業主投資建成酒店后委托管理,酒店管理公司的利潤來源于兩大部分:基本管理費與獎勵管理費,通常一年會有數千萬元的收益。基本管理費與酒店的總營收掛鉤,獎勵管理費則與毛利率掛鉤,前者鼓勵管理方想方設法增收,后者則鼓勵管理方節支。
依目前的建設進度,海棠灣首家酒店將于2011年國慶左右開業?梢灶A見,在未來三五年內,海棠灣將崛起一個全新的度假區。